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充滿氣魄的保護之路
摘要:關中地區(qū)歷史悠久,在人們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留下了各種各樣的民俗風情產物。這里征集保護了40院近千間明清古民居,匯集了關中地區(qū)歷史進程中的各類地方戲曲、工藝作坊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北方地區(qū)千年來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見證。
國家旅游地理 西安3月5日訊 (文字/薛飛) 關中地區(qū)歷史悠久,在人們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留下了各種各樣的民俗風情產物。這里征集保護了40院近千間明清古民居,匯集了關中地區(qū)歷史進程中的各類地方戲曲、工藝作坊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北方地區(qū)千年來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見證。
![](http://www.m.rekesd.com/uploads/allimg/130305/3-130305005047.jpg)
對于這座民俗院落的形成要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次充滿氣魄的保護之路,博物院的創(chuàng)辦者王勇超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組織三十多人深入民間尋訪各地的民間器物并征集收藏。即使在面對資金困難的情況下也未曾離開保護民俗文物的道路。著名評論家鄢烈山的話很有代表性:“這種保護是非常有價值的,這種行為是非常有氣魄的!”
![](http://www.m.rekesd.com/uploads/allimg/130305/3-130305005048.jpg)
![](http://www.m.rekesd.com/uploads/allimg/130305/3-130305005050.jpg)
![](http://www.m.rekesd.com/uploads/allimg/130305/3-130305005051.jpg)
如今的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走過了那段艱辛的創(chuàng)建之路,不僅填補了民間文化文物館藏的空白,而且開創(chuàng)了民間文化研究的新領域。為弘揚傳統(tǒng)的民族精神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游人在這里看到的不僅是屬于過去那個年代的記憶,更是中華民族燦爛悠久的歷史。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