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興國:刺繡繡坊夫妻好搭檔(圖)
摘要:國家旅游地理江西贛州7月19日訊(通訊員 劉念海)在江西興國縣贛南客家刺繡傳習所、贛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基地。
國家旅游地理江西贛州7月19日訊(通訊員 劉念海)在江西興國縣贛南客家刺繡傳習所、贛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基地,“客家刺繡”傳承人朱小華正埋頭認真地一針一線地做著刺繡活計。
朱小華,興國縣江背鎮(zhèn)高寨村人,8歲起跟奶奶學做客家鞋墊、幼兒云肩、三角帽子、圍兜等。
那時,奶奶先把圖畫好,印在布上,再把布繃在架子上,教朱小華刺繡圖案。繡好后,背面上漿,曬干,下繃架子,裁剪和縫紉……。
現(xiàn)在的朱小華與丈夫在家中開起了一間刺繡繡坊,丈夫負責打版、設計圖樣,朱小華負責刺繡制作成品。在不斷跟緊市場需求的同時,夫妻倆靈活多樣地仍堅守傳統(tǒng)繡品,制作了許多贛南傳統(tǒng)提線木偶衣服,戲服,鞋墊等種類繁多、極富獨特贛南民間、民俗文化內(nèi)涵的客家刺繡作品。
2000年以后,夫妻倆的作品開始蜚聲海內(nèi)外,并多次在北京、重慶等地參展獲獎,刺繡產(chǎn)品銷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以及福建、臺灣等地。夫妻店生產(chǎn)的木偶戲服每年的訂單有2000多件。朱小華捧出的一件件刺繡作品屢獲大獎,刺繡作品“木偶衣服龍袍”和“刺繡戰(zhàn)甲”在第三屆北京國際旅游商品博覽會上獲得工藝美術金獎,“掌中木偶戲衣服蟒袍”獲得第六屆海峽工藝精品獎“最佳傳承獎”,“關公戰(zhàn)甲”在江西省非遺工藝美術優(yōu)秀作品展上獲得銀獎。
“客家刺繡是針頭線尾的耐心活,女同胞都能做,也能在家門口上班。”朱小華說。當?shù)卮迕裼嘈√m跟著朱小華學習刺繡已經(jīng)十年了,刺繡讓她在家門口輕輕松松有了一份穩(wěn)定的收入。目前,跟朱小華來學徒有近百名,因刺繡的活兒可領回家中去做,也給一些因病致貧的特殊人群帶來了福音。
夫妻倆驕傲地展示近年來獲獎的榮譽。
夫妻倆在研究客家特制的服飾傳統(tǒng)工藝品。
夫妻倆展示的提線木偶戲服等多樣性的服飾藝術品。
每一件重要的華麗服飾完工,丈夫他會參與試穿戴,展示做模特。
每做好一件成品,兩夫妻經(jīng)常會穿上來細致地檢查。
員工下班了,朱小華還在一針一線,經(jīng)常一個人堅守在車間里。
中午,丈夫帶著孩子來到生產(chǎn)車間催吃飯來了。
朱小華認真?zhèn)鲙蛶?,把手藝傳給年輕人。
朱小華用自己奮斗的堅守,成就了“客家刺繡”傳承人。
朱小華展示她金絲刺繡的客家“福”。
朱小華展示自己剛剛做好的客戶訂制產(chǎn)品。
責任編輯:吉中君
網(wǎng)友評論